2018年2月4日 星期日

關於抗體和抗體藥的一些小知識

近幾年來抗體藥變得頗為流行,不少藥廠研發抗體藥,其中包括治療阿茲罕默症的 aducanumab 和 solanezumab。藥名後面為 -mab 的代表是抗體藥,-mab 即為 mAb (monoclonal antibody)。


Figure / Wiki - Drug nomenclature(點圖可以放大)

學名藥命名方式可參考這:Generic Name Stems

大家都知道抗體 IgG 長什麼樣子吧?就是兩個 heavy chains 和兩個 light chains,辨認抗原(antigen)的那端是 Fv (variable regions),另一端則是會被醣化(glycosylation)和引發免疫反應的 Fc (constant regions)。但是,你知道嗎?駱駝(camelid, llama)的體內有兩種抗體哦哦哦!一種是跟人類一樣的 IgG,另一種是只有 heavy chains 的抗體(HCAbs),這種特別的抗體的 Fv 叫做 VHH (下圖),又稱 nanobodies (Nbs),雖然只有 heavy chain,但是對抗原的 binding affinity 並沒有比較弱,加上體積小,可以用來做抗體藥。


Figure / P. Holier & P. J. Hudson, Nature Biotechnology 2005 (doi: 10.1038/nbt1142)

簡單來說抗體藥有幾種,一種是整個 IgG,一種是只有 Fab,或甚至是只有 Fv,近來更小的 single-chain Fv (scFv) 和 VHH (Nbs) 也引起關注,這兩種小抗體有個好處,就是比完整的 IgG 更容易穿透細胞,也容易被清洗掉(這點有好也有壞,要看用在哪),而且因為小又沒有 Fc,所以打入體內做為治療時不會引起不必要的免疫反應。

目前做抗體藥的方法有分三種,一種是大家比較知道的 in vivo,先打到動物裡,再取出 B cells 和 myeloma 合成 hybridomas 生產 monoclonal antibody。另一種是在 E. coli 裡面製造,這種大家應該也知道,在細菌裡面製造的優勢就是量大且便宜。最後一種是在酵母菌裡面製造,在酵母菌製造的優勢也是量大且便宜,但比細菌好的是它是 eukaryotic。

因為正常情況下,Fc 的部分會醣化,所以如果要做整個 IgG 的話,最好是在 mammalian cells 裡面製造,就是用 hybridomas,因為細菌並沒有 glycosylation,所以如果用細菌的話,還要再另外 in vitro glycosylation,這麼麻煩的話為什麼還要用細菌呢?如果你是要製造 Fab 或是 scFv 的話,因為不需要 glycosylation,這時候用細菌就可以省時省錢。

酵母菌的話,則是可以用來製造 IgG 或是 Fab, scFv。但是酵母菌的 glycosylation 和人類的不一樣,酵母菌的只有 mannose,生產出來的會附帶大量的 mannose,但是人類的是比較複雜的,通常不只有 mannose,還有 galactose 和 sialic acids 等等,所以需要改造酵母的基因,讓它能夠生產 galactose 和 sialic acid。所以同樣的,如果只是製造 Fab 或是 scFv 的話,用酵母菌會比用動物便宜。如果要製造整個 IgG 的話,雖然比較複雜一點,但是如果基因調控好了,除了可以大量生產外,還可以控制抗體的品質,省錢省時間。另外就是利用酵母菌的話,生產的蛋白質可以讓它釋放出來到培養液中,這樣純化起來會比較容易。


Figure / Jens Nielsen, Bioengineered 2013 (doi: 10.4161/bioe.22856)

當然用 E. coli 或酵母菌的話,不只能製造抗體藥,其他的蛋白質藥物也可以,例如目前市面上已有用酵母菌生產的胰島素(by Novo Nordisk)。

有興趣的可以看下面幾篇 papers。


[05.12.2018 update]

這次 Science 發了這篇文章介紹我之前講的駱駝和鯊魚的小抗體。駱駝和鯊魚除了有正常的 IgG 抗體外,還有一種小抗體,是只有 heavy chain 的抗體。這種小抗體有跟正常抗體一樣的功能,同樣能抓住抗原(antigen),是免疫系統的一部份,在外來物體入侵時,體內會產生免疫反應製造出這些小抗體。小抗體的 variable region,也就是 VHH,又稱 nanobodies,近年被廣泛研究,看是否能用在治療疾病上面。Nanobody 的其中一種用法就是在它的一端接上讓蛋白降解訊息片段(signal sequence),例如 degron,這樣當 nanobody 抓到致病蛋白後,接著就會被帶去 proteasome 或是 lysosome 進行降解。

相關舊文:降解蛋白質的密碼(degron)

小抗體的發現是個意外,VUB 的學生想要分析血液和疾病的關聯的時候,因為不想殺老鼠取血,便想到了冷凍庫有駱駝寫的庫存,拿來用後卻發現駱駝血裡面除了有正常的 IgG,還有一種小型的抗體,研究後發現是沒有 light chain 的抗體。之後英國的博士生想要研究駱駝的小抗體,便請 VUB 的研究人員寄血液檢體砍他,沒想到在運送過程中血液莫名弄丟了。不過呢,之後他發現鯊魚血液裡也有這種只有 heavy chain 的小抗體。(這真是太神奇了,為什麼研究會從駱駝跳到鯊魚呢?)

Nanobody 也讓 Kobeilka 得到 2012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Kobeilka 研究的是 β2-adrenergic receptor,他利用 nanobodies 把 receptor 鎖在 active state 以研究其 crystal structure,他把結果發表在 2011 年的 Nature,之後便在 2012 年因這項研究得到諾貝爾獎。



References:

Science / Mini-antibodies discovered in sharks and camels could lead to drugs for cancer and other diseases (May 2018)

S. Steeland et al, Nanobodies as therapeutics: big opportunities for small antibodies. Drug Discovery Today (2016)

P. Holliger & P.J. Hudson, Engineered antibody fragments and the rise of single domains. Nature Biotechnology (2005)

Rasmussen et al, Structure of a nanobody-stabilized active state of the β2 adrenoceptor. Nature (2011)